農(nóng)歷正月十五元宵節(jié),又稱為“上元節(jié)”、上元佳節(jié)、小正月、元夕或燈節(jié),是春節(jié)之后的第一個重要節(jié)日,是中國亦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區(qū)和海外華人的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之一。正月是農(nóng)歷的元月,古人稱夜為“宵”,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(jié)。其中吃元宵、賞花燈、舞龍、舞獅子等是元宵節(jié)幾項重要的民間習俗。今年的元宵節(jié)你打算怎么過?
1、吃元宵:寓意團圓和美。“快樂的皮,幸福的餡,團團圓圓捏一塊兒;問候的湯,祝福的火,幸幸福福煮一起”。正月十五吃元宵,“元宵”作為食品,是元宵節(jié)的一項重要習俗。湯圓,又名湯團、元宵。吃湯圓的風俗始于宋代,當時的湯圓稱浮圓子,亦稱湯圓子、乳糖圓子、“湯丸”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。元宵即湯圓,以白糖、玫瑰、芝麻、豆沙、黃桂、核桃仁、果仁、棗泥等為餡,用糯米粉包成圓形,可葷可素,風味各異??蓽?、油炸、蒸食,有團圓美滿之意。陜西的湯圓不是包的,而是在糯米粉中“滾”成的,或煮司或油炸,熱熱火火,團團圓圓。湯圓作為元宵節(jié)的應節(jié)食品,所以人們又稱它為“元宵”。
本文來自織夢
2、觀燈。元宵佳節(jié)賞花燈,吉祥之星為你升。漢明帝永平年間,因明帝提倡佛法,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,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,僧眾云集瞻仰佛舍利,是參佛的吉日良辰。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,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、燃燈表佛。此后,元宵放燈的習俗,在唐代發(fā)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,當時的京城長安已是擁有百萬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,社會富庶。宋代,元宵燈會無論在規(guī)模和燈飾的奇幻精美都勝過唐代,民族特色更強。以后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發(fā)展,燈節(jié)的時間也越來越長。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后各一日,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兩日,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。到了清代,滿族入主中原,宮廷不再辦燈會,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。日期縮短為五天,一直延續(xù)到今天??芍^“花燈高高掛,掛出新年萬紫千紅幸?;?紅燭熊熊燒,燒出新年順風順水紅運道”。
3、猜燈謎。燈謎是元宵燈節(jié)派生出來的一種文字游戲,也叫燈虎。將謎面貼在花燈上供人猜射,謎底多著眼于文字意義,并有謎格24種,常用的有卷簾、秋千、求鳳等格,已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民俗文化。中國最大的一次燈謎盛會是1979年在南京舉行的九城市燈謎會猜,設有燈謎上萬條,3天里參加的人次達兩萬多人。
4、耍龍燈:龍是中華的圖騰,舞龍燈,載歌載舞,氛圍喜慶。也稱舞龍,也叫龍燈舞。它是我國獨具特色的傳統(tǒng)的民間娛樂活動。在我國漢代民間就已相當普遍了。其表演,有單龍戲珠和雙龍戲珠兩種。在耍法上,各地風格不一,各具特色。
5、舞獅子:象征吉祥如意,寄托消災除害、求吉納福的美好意愿。“勇氣是一個人處于逆境中的光明”。古人將它當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,認為它能驅(qū)邪鎮(zhèn)妖、保佑人畜平安。所以人們逐漸形成了在元宵節(jié)時及其他重大活動里舞獅子的習俗,她是我國優(yōu)秀的民間藝術,每逢元宵佳節(jié)或集會慶典,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。在一千多年的發(fā)展過程中,形成了南北兩種表演風格。北派獅舞以表演“武獅”為主,即魏武帝欽定的北魏“瑞獅”。南獅以廣東為中心,并風行于港澳,東南亞僑鄉(xiāng)。南獅雖也是雙人舞,但舞獅人下穿燈籠褲,上面僅僅披著一塊彩色的獅被而舞。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,事事平安。
6、送孩兒燈。簡稱送燈,也稱送花燈等,即在元宵節(jié)前,娘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,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,以求添丁吉兆,因為“燈”與“丁”諧音。
以上就是元宵佳節(jié)的一些風俗習慣,在此喜慶元宵佳節(jié),湖北電保姆祝廣大新老客戶:日圓,月圓,圓圓如意。官源、財源,源源不斷。人緣、福緣,緣緣于手。情愿、心愿,愿愿成真!元宵節(jié)快樂!